挥发分检测技术详解
一、 定义与核心概念
- 挥发分 (Volatile Matter, VM): 指煤、生物质、油页岩等固体燃料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,在规定的高温(通常为900±10℃)下加热一定时间(通常为7分钟),所释放出的气态和液态产物的质量百分比。这些产物主要包括热解产生的可燃气体(如氢气、一氧化碳、甲烷、焦油蒸汽等)以及少量热解水。
- 关键区分:
- 非水分: 挥发分测定过程中逸出的水分来源于有机质热解(热解水),与样品原有的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不同,后者通常在测定水分时已被去除。
- 非灰分: 加热后的残留物是焦渣(包含固定碳和灰分),并非纯灰分。灰分需在通空气条件下完全燃烧测定。
二、 检测目的与意义
挥发分是评价燃料工艺性质和应用价值的关键指标,直接影响:
- 燃烧特性: 挥发分高的燃料,着火点低,易于点燃,燃烧速度快且火焰长,燃烧相对稳定、完全。
- 焦化特性: 是炼焦用煤分类的核心参数。挥发分含量和性质直接影响焦炭产率、强度及焦化副产品的组成。
- 气化与液化: 影响气化效率、煤气组成以及液化过程的转化率和产物分布。
- 燃料分类: 是国际和国内煤炭分类体系(如中国煤炭分类GB/T 5751)的主要依据之一。
- 配煤指导: 指导不同挥发分含量的燃料进行科学掺混,优化利用效果。
三、 检测标准依据
- 中国国家标准:GB/T 212《煤的工业分析方法》 是核心标准,详细规定了挥发分的检测方法(方法提要、仪器设备、测定步骤、结果计算等)。
- 国际标准:ISO 562:2010《硬煤和焦炭 挥发分的测定》等。
- 其他行业标准:针对特定燃料(如生物质、油页岩)可能有相应的行业标准,但基本原理与煤相似。
四、 检测原理
将一定质量的干燥燃料样品(已去除水分),置于密闭且隔绝空气的坩埚内,在特定的高温(900±10℃)下快速加热并保持规定时间(7分钟)。在此条件下,样品中有机质发生热分解,释放出挥发性产物。通过测量加热前后样品质量的损失量(扣除水分质量),计算得到挥发分产率。
五、 主要仪器设备
- 高温炉 (马弗炉): 能保持恒温区(900±10℃),炉膛具有足够恒温区,炉后壁留有排气孔。温度控制精度高。
- 坩埚: 专用挥发分坩埚(如瓷坩埚),带盖,盖上有槽或孔(确保挥发分逸出,同时最大限度隔绝空气)。坩埚总质量15-20g,容量30mL左右。
- 坩埚架: 耐高温金属(如镍铬丝)制成,能平稳放置坩埚并快速送入/取出高温炉恒温区。
- 分析天平: 感量0.0001g。
- 干燥器: 内装有效干燥剂(如变色硅胶)。
- 秒表或计时器。
- 压饼机 (可选): 用于成型某些特殊煤样(如褐煤、长焰煤)。
- 气体供应装置 (可选): 某些方法(如部分国际标准)要求在加热初期通入惰性气体(如氮气)以更彻底地隔绝氧气。
六、 检测步骤详解 (基于GB/T 212)
-
样品准备:
- 将粒度小于0.2mm的空气干燥煤样充分混匀。
- 预先将带盖的坩埚在900±10℃下灼烧至恒重(连续两次称量之差小于0.001g),记录质量
m₀
(空坩埚+盖的质量)。
- 称取1±0.01g(精确至0.0002g)煤样于已恒重的坩埚内,轻敲坩埚使煤样摊平。记录质量
m₁
(坩埚+盖+煤样质量)。
- 盖紧坩埚盖。
-
高温加热:
- 将高温炉预先升温至920℃左右。
- 打开炉门,迅速将放有坩埚的架子送入炉内恒温区(炉门附近温度较低,不是恒温区),立即关闭炉门。此步骤必须在3分钟内完成。
- 准确加热7分钟。加热开始时,炉温会下降,但必须在3分钟内恢复至900±10℃并保持此温度至试验结束。
- 加热期间,确保坩埚处于良好的空气隔绝状态。
-
取出与冷却:
- 加热时间一到,迅速打开炉门,取出坩埚架,在空气中冷却约5分钟。
- 将坩埚移入干燥器中,冷却至室温(约20-30分钟)。
-
称量:
- 从干燥器中取出坩埚(带盖),在分析天平上称量质量
m₂
(坩埚+盖+焦渣质量)。
七、 结果计算
挥发分产率 (V
) 按以下公式计算:
Vad = [(m₁ - m₂) / (m₁ - m₀)] × 100% - Mad
Vad
:空气干燥基挥发分产率(%)。
m₀
:恒重的空坩埚和盖的质量(g)。
m₁
:加热前,坩埚、盖和煤样的总质量(g)。
m₂
:加热后,坩埚、盖和焦渣的总质量(g)。
Mad
:该煤样的空气干燥基水分含量(%),需预先测定。
- 注意: 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。
八、 结果表示
通常报告空气干燥基挥发分 (Vad
)。根据应用需要,也可按相关标准换算为干燥基挥发分 (Vd
) 或 干燥无灰基挥发分 (Vdaf
):
Vd = Vad × [100 / (100 - Mad)]
Vdaf = Vad × [100 / (100 - Mad - Aad)]
(Aad
为空气干燥基灰分)
九、 关键影响因素与注意事项
- 温度控制: 加热温度(900±10℃)和恒温区位置至关重要。温度过高,部分矿物质的分解产物会被计入挥发分;温度过低,分解不完全,挥发分偏低。
- 加热时间: 必须精确控制为7分钟。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导致结果偏差。
- 隔绝空气: 坩埚盖必须盖严,加热过程迅速,最大限度减少空气进入。否则样品会部分燃烧,导致挥发分偏高,固定碳偏低。
- 坩埚材质与状态: 使用专用坩埚,新坩埚需灼烧处理。坩埚外壁沾附煤样会导致结果偏高。
- 样品量与状态: 样品需均匀铺平,避免局部过热或喷溅。对于易爆燃的煤样(如褐煤、长焰煤),需预先压饼(切成小块)或使用带透气孔的坩埚盖。
- 水分扣除: 必须准确测定并扣除空气干燥基水分
Mad
。
- 焦渣特性: 加热后残留的焦渣形状、粘结性等特征,对判断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有参考价值(需另行记录)。
- 冷却过程: 空气中冷却时间不宜过长,防止焦渣吸湿。干燥器需保证有效。
- 恒重操作: 空坩埚必须灼烧至恒重,确保质量稳定。
- 实验室环境: 避免通风口直吹坩埚架。操作人员需佩戴防护用具(耐热手套、护目镜),防止烫伤。
十、 质量控制
- 平行测定: 每个样品至少进行两次重复测定。
- 允许差: 当
Vad ≤ 10%
时,重复性限(同一实验室)为0.30%;当 10% < Vad ≤ 45%
时为0.50%。再现性限(不同实验室)要求更高。结果需在允许差范围内,否则需重测。
- 标准物质: 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煤样进行测定,验证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。
- 仪器校准: 定期对高温炉测温热电偶、温控仪表、分析天平进行校准。
十一、 应用简述
挥发分数据广泛应用于:
- 燃料采购与定价: 作为评估燃料品质的重要依据。
- 燃烧设备设计与运行: 指导锅炉、窑炉等设备的选型、配风及燃烧调整。
- 炼焦配煤: 是确定配煤方案、预测焦炭质量的核心参数。
- 气化/液化工艺: 作为原料特性输入模型,优化工艺条件。
- 科研与分类: 研究燃料热解、燃烧行为的基础数据,用于资源分类和评价。
结论
挥发分检测是一项标准化、严谨的实验过程,对准确评价固体燃料的性质和指导其高效、清洁利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严格遵守标准方法(如GB/T 212),关注操作细节和质量控制点,是获取可靠挥发分数据的关键。该指标是连接燃料基础特性与实际工业应用的重要桥梁。